当前位置: 学生工作 心理健康

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析


所谓心理健康是指生活在一定社会环境中的人,高级神经系统正常的情况下,治理正常,具有协调关系和适应环境的能力和性格,情绪稳定,行为适度。心理健康不是指对任何事物都能愉快的接受,而是指在对待环境和问题冲突的反应上,更多的表现出积极的适应倾向。

现如今人类社会已经进入21世纪,进入高科技迅速发展的时代,为了尽快适应社会发展,人们需要面临来自各方面的挑战。联合国一位专家曾这样预言心理健康对于人类的重要性:“从现在到本世纪中叶,没有任何一种灾难会像心理危机那样带给人们持久而深刻的痛苦”。由此可见,拥有健康的心理对于人类的进步、国家的强大和整个社会发展是必不可少的。

高等教育迅速发展,为祖国培养了大量的知识分子。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资源,近几年得到了较快发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高职院的数量、在校生的人数和毕业生人数也在持续增长,其规模已占普通高等教育的一半左右。作为高职院校的学生,他们的心理健康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一、高职院校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高职院校学生具有普通高校学生的一般特点,例如:心态积极健康向上、学习勤奋、关心国家大事、 敢于创新等。除此之外,高职院校学生还具一些独有的特点,具体说来有:

1)学业困难问题。高职院校学生的生源构成比较复杂,学生的录取分数线差距也较大,200分到500分不等,大多属于高考中成绩较低的学生。这在他们接受新知识时存在一定困难。许多大学生还不能把学习提升为自身的一种需要,更多的时候是为了考试而学习,对学习采取一种应付的态度,不求深,不求

精,这是学习动机不足导致的。静下心来的时候又会感到很苦恼,导致自我意识的冲突。这种冲突式的学习,往往产生生理和心理上的疲劳,引起情绪躁动等生理心理的不适反应。

2)情绪控制问题。高职院校的学生正处于青少年发展时期,具有旺盛的精力,高度的自尊心,情绪很容易失控,尤其是自尊心受到伤害或是遇到挫折时,负面的情绪就会随之而来。一旦长时间内未得到有效控制,就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产生心理问题。在调查高校自杀大学生心理状况时发现,大学生自杀行为与长期的抑郁情绪有着联系。因此,情绪的控制问题关系到高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顺利成长,关系到和谐校园的建设。

3)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问题。人际关系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主要表现为人际关系不适、人际交往不良。许多学生认识到,人际交往是现代社会对人的素质的基本要求,这方面的欠缺灰影响自己的发展,因此内心更加的焦虑。特别是对于性格内向的学生,不愿意与人交往,自卑、羞怯、敏感和冲动,都使高职院校的学生在人际交往中不可避免的遇到各种困难,产生困惑、焦虑的心理问题,从而影响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4)高职大学生定位问题。有的学生对高职教育认识模糊,不认可自己的就读现状,不满意学校的档次,得不到及时引导,因而易产生挫折心理。

5)恋爱与性心理健康问题。大学生恋爱早已成为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但是在对大学生恋爱问题放宽制度的同时,缺乏正确的引导。许多大学生缺乏正确的性观念,性道德缺失;有的学生还不能正确的处理好学习和恋爱的关系,产生心理失衡等等。

6)求职就业问题。就业压力大,本身学校的层次不能为自己的就业增加砝码,不争取的择业观导致职业定位不准,产生对社会的怨恨等心理问题。

(7)特殊群体问题.比如贫困学生、女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等等都是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存在隐患的主体。

不同年级的学生心理问题有所不同,大一主要是人际交往、学习动力和学习习惯等等的适应问题;大二主要是人际关系、专业能力和恋爱等发展性问题;大三主要是求职择业问题。

二、加强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然性

古希腊社学家赫拉克利特指出:“如果没有健康,智慧就难以表现,文化无从施展,力量不能战斗,财富变成废物,知识也无法利用。”对于天之骄子的大学生,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健康的心理就是学业成就的基础。加强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大的意义。

(1)加强高职院校贫困学生挫折教育是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需要。 大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质不仅是现代健康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我国当前心理素质的重要内容之一。20042月温家宝总理指出:“坚持以人为本,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本事和核心,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教育的中心是学生,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学生的发展应该是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是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结合。《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1994831日)已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正式列入其中。该《意见》第9条指出:“要积极开展青春期卫生教育,通过多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如果我们培养的学生只有强壮的身体和丰富的文化知识,而没有健康的心理,这样的人不是合格的人才,高校的培养目标也没有得到真正的实现。

(2)加强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是大学生自身的健康成长和发展的需要。 从发展心理学角度看,婴儿-儿童-少年-青年,每一时期都存在着多种冲突,日本教育心理学家大桥正夫把心理发展与挫折教育联系起来论述,认为婴幼儿期的挫折包括哺乳挫折、断乳挫折等;儿童期的挫折包括弟妹的出世、年龄特点和社会集体行为的限制而引起的种种挫折。到青少年和成年期,随着各项生理机能的变化和成熟,缺乏社会阅历和生活经验的大学生,往往难以应对突如其来的困难和问题,常处于挫折之中。这时期可能遇到更多的挫折如学习挫折、交往挫折、恋爱挫折、求职和婚姻挫折等,这些挫折都对人的心理发展有着各种不同的影响。假若挫折得不到及时引导和解决,大学生本来就不稳定的心理就会出现失衡,而这些会导致社会适应缺乏和应变能力差的大学生产生一系列的问题,比如:偏执、逆反、冷漠等心理问题和孤独感、挫败感等。轻则影响他们的正常学习和生活,重则产生自杀、逃避等极端行为。

(3)加强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即16号文件)和2005年召开的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工作会议,总结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经验,分析了面临的新形势,对如何走好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目标、新要求。《意见》要求高校树立以德育为先的教育观。德育为先是一种导向,一种激励,也是一种保障。德育为先核心在于强化德育是首位、是灵魂、是核心,在教育思想中树立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道德人格、思想品质的培育和修练比专业知识的学习、竞争能力的培养和谋生手段更根本、更重要。20世纪60年代,陈毅元帅讲了一段令人深思话,大概的意思是这样的:一个空军飞行员,如果开不好飞机,那总是不好的;然而,飞机开的再好,开到敌人那边去了,反过来打自己的国家,那就更糟了。无能,固然不好;无德,就更不好;才高而缺德,是灾难。做人、做事等的教育都是德育,占有优先地位。成人比成才重要,情感重于之力,正是高校体现以德为先培养人的要旨。

高等职业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普通高校一样,肩负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德育工作作为高校的一项重要任务,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肩负着光荣而艰巨的使命。事实证明,不论是普通本科院校还是职业院校或者民办高校,凡是德育工作做的比较好的学校,学校的方向、风气和氛围就比较好,师生的思想作风、精神状态也比较不错。作为高职院校的学生,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更是德育工作的重点,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是巩固和完善高校德育工作重要组成部分。

三、高职院校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措施

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即包括学校方面的协调工作,也包括学生的自我调节,从而形成增进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多渠道途径和格局。

1)系统的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定期举办讲座。通过开设心理健康课程,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知识,了解自身心理发展变化的规律和特点,学会心理保健的方法。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需求开设定期讲座。新生刚入学时“大学新生的心理适应”;考试期间的“考试焦虑的调适”,毕业生的“走上社会的必要心理准备”等等,这些讲座有针对性,对象明确,一般会受到欢迎。

2)建立良好的校风班风学风。良好的校风学风,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和保证学习任务的顺利完成,而且有利于丰富和充实学生的精神世界,有利于塑造学生的健朗人格。相对而言,班风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更直接更具体。处于积极向上、团结友爱的班级中,就能获得安全感和归属感。相反,就会感到孤独、寂寞、紧张和压抑。

3)建立健康的心理咨询、心理辅导机构。学校心理咨询工作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防止心理疾病的重要途径。除了通过个体咨询、电话、书信等形式,还可以给每个学生建立一份个人心理健康档案。并且有些高校已经建立了心理健康教育网站等,以鲜活的形式、丰富的内容来吸引学生,教会学生运用积极的防卫机制和自我心理的调节方法,减轻心理创伤等。

4)高职院校应严格执行实习计划,加强社会实践环节。教学实习、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是高职院校学生在校期间参加实践的重要途径,应努力创造条件,鼓励学生走向社会、工厂等,参与社会,锻炼自身的能力。